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工大故事2》——壮志为国筑海防

发表时间:2020年05月13日 浏览量:


::刘郑国,1964年生,河南汝州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办公厅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长,中船重工军工部主任,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党组副书记、书记、常务副院长,中船重工军品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荣获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作为多项国家重大武器装备工程项目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和第一责任人,他领导和组织了相关专家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重点研制任务,突破多重关键技术,交付多型海军重大装备。其中主抓的两型装备通过国家一级定型,有力地提高了我国水平舰艇的反导防空作战能力,创造了我国武器装备研制史上的多项新纪录;还有一项成果使我国拥有了新的尖端武器,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战略威慑力。

他就是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刘郑国校友,曾多次主持我国重大型号工程研制,并取得重大成果,为提高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构筑强大的海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立志国防

从小就想从事国防事业是我一直的心愿,这是刘郑国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诠释了他人生道路的所有选择。

“考大学的时候,我是想学电子专业的,因为在80年代初期,正是国内电子专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报考的大都是国防电子专业,有幸被西北工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鱼雷自导专业)录取”,刘郑国说。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1986年,刘郑国踏出了西北工业大学的校门,如愿地跨进了我国舰船武器装备的研究基地——中船重工第713研究所,成为一名副其实的国防科技工业者。他从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成就自己的梦想,由他主持研制的多型舰炮及导弹发射装置一次次交付部队,得到部队首长的多次肯定。这也是对他立志从事国防科技事业的最好回报。工作近30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首批国防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荣立国防科技工业一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突出贡献奖。

勇攀高峰

初见到刘郑国,他的言语始终给人一种激情进取、昂扬向上的力量。了解他的人都说,刘郑国身上有一种激情、有一股韧劲,昂扬向上,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他都要做到底,从不服输,这正是他多年在追求科研事业发展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真实写照。

随着军事理论,尤其是新军事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都空前发展,这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带来巨大压力。作为多个重大型号研制的第一责任人,刘郑国认为,别人能做的,我们一样能做到。为此,他带领他的团队,始终瞄准国际领先水平,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主持研制出多型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

当年,为解决国家国防急需,刘郑国咬紧牙关在北京签下了两份“军令状”,“逼迫”自己在3年之内完成某小口径速射舰炮和某中口径舰炮的研制。这谈何容易!小口径速射舰炮在美、俄等国研制了多年方见端倪,而中口径舰炮在兄弟单位研究了5年还未见眉目。刘郑国当时申请承接,无疑是火中取栗。

然而,刘郑国有信心,靠着拼搏精神,靠着创新精神,鼓励自己的同事:“没有条件,咱们创造条件也要上!”

三年!只有3年的时间,再走传统技术路线显然不行。刘郑国考虑全用计算机数字化设计,用三维实体造型仿真研究分析。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软件能否达到目标要求?万一计算机崩溃,会不会前功尽弃?他不无担忧。在北京接受任务的当天,刘郑国和同事们连夜返程,一路都在商讨,从技术措施到人员队伍,从设计方法到生产实现,从测试手段到试验验证,列出了满满十页问题与问号。从晚上10点出发到次日清晨到达,大家一夜未眠。回所后,刘郑国又和同事反复酝酿,多方咨询,他最终毅然拍板:“做!全部用数字化做!”项目组成员在计算机上反复实验,先后立体设计出成千上万个舰炮零件,同志们陆续病倒了又站起来,整整一千零一个日日夜夜,项目组成员硬是将两个神话变成了现实,两项军令如期完成,开创了我国舰炮数字化设计、三维仿真设计的先河。小口径速射舰炮成为我国海军装备量最大的一型舰炮,大大提高了我海军舰艇防空反导作战能力,其性能堪与美国“密集阵”舰炮比肩;中口径舰炮的成功研制,则填补了海军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赢得了广大海军官兵的高度赞赏。

是什么支撑着他在海防这条路上坚持这么多年?他的答案简单而又厚重,就是因为多年形成的信念和责任意识。在和团队一起攻坚克难的路上,能够使得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体现,这其中所带来的乐趣早已使他忘却了科研本身的困难。也正是他和像他一样的大批科技工作者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才会有我国海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今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他直接带领团队研制的科研成果屡获大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他主编和组织编写论文、论著数百万字,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不同视角的论文。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刘郑国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体现。

精心管理

过去搞研究,现在要管理,刘郑国也认为,只有岗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织需要到哪里,就把心血用到哪里。像搞研究一样,刘郑国做管理同样精心出彩,在管理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刘郑国的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尤其是管理类的书籍。看得出作为管理者的他,不但是搞科研的好手,也一样在管理上用心努力。他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一个爱学习的人,不断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引领发展、推进管理。

当谈到如何管理好一个单位时,刘郑国说:“科研来不得丝毫虚假,管理同样掺不得半点杂质。一个项目的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加上大胆创新,一个单位的管理同样如此。面对几十年如一日运行的传统体制,他担任713所所长期间,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对713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科技体制上,出台了‘一所二制’构想,使军工科研生产和民品市场化经营运作各成体系,并行发展;在运行机制上,对管理职能进行重组和再造,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及重奖机制,极大地稳定了科研队伍,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担任中船重工军工部主任期间,他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上级机关各项决策部署,明确了军工部“一二三”的工作思路,较好地推动了各项重点型号的研制开展,为一些重大型号工程研制发挥了应有的支撑作用。 在七院工作期间,他提出了“坚持以军工科研生产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总体实力和职工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七院由机关管理型向科研实体型转变”的思路,实现了七院顺利转型和新的发展,为七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就任集团公司办公厅主任后,他根据办公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二一五”的工作思路,尤其是狠抓办公自动化,推动了中船重工办公自动化水的不断提高,为推进中船重工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是刘郑国管理思想重要的一环。对重大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对新形势下职工住房条件进行改善,对困难职工用心照顾,使得他所工作的地方,工作一处、带动一片、影响一批,形成了团结向上、凝聚力很强的团队,人文的关怀有力地推动了人才的成长、事业的发展。

在刘郑国看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只要从中积累知识、汲取经验,对自身都是一笔财富;只有实实在在把工作做好,给予他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可,才能真正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踏踏实实地日积月累,才会有量变引起质变的一天。

甘于奉献

自从选择了这条道路,也就选择了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每每说到自己的家里人,刘郑国有着深深的歉意。

“不管原来在郑州工作,还是如今在北京工作,家和单位大都离的很近,但是我很少有时间能够在家陪他们。”结婚二十多年,他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照顾父母的时间更少。刘郑国多次承诺:“等我有空,一定带你们出去玩!”承诺至今还未能兑现,反倒是妻子宽慰他:“退休了再说吧!家人都会理解的……”

在刘郑国从事科研和管理的近30年里,同事们都尽力给予他帮助和支持。正是他们的无私帮助,使得工作能顺利完成。“有一件小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孩子小的时候,一个人到危险点的地方玩,同事看到以后,怕孩子出事,就没出声地一直盯着孩子。回去马上告诉我,提醒我别让孩子再去什么什么地方了。事很普通,也不是因为我是个领导才这样关心我的小孩,就是因为大家都是从内心里支持我的工作。大家都觉得有机会在一起工作是一种享受,他们以心换心,更多给予互相帮助。虽然从事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工,但实际上都是一条心,都是为了国防事业建设。”

“在十大杰出青年的颁奖会上,我说能评上这个奖,我要感谢许多人,因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工作的历程中,多位老师都给予悉心的指导,他们大多是过去所里项目的负责人,既懂学问,又会做人,在项目上技术上研究得很透,个人也从不讲待遇条件。刚参加工作时,还有位具体指导我的老师是搞程序设计的,工作上一丝不苟,要求严厉,但对他的学生却很好。他看见我们没有台灯,就用兼职讲课所得为我们买来,让我们在好的条件下工作。往往越是学问多的人,越会做人,越会做事,能做成大事。”

作为一个时时在为海防事业为之努力的工作者,能让自己感到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一个个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即使现在回忆起来,刘郑国还能为当年刚参加工作就为国家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上有一块自己设计的控制板感到骄傲与自豪,而这份骄傲与自豪足以让他感到这么多年的付出足以值得!

(王凡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