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加升,1961年7月生,江苏徐州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厦门教育投资、南洋学院、全日制南洋老年大学董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荣获“中国高校杰出校长”、“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贡献奖”等殊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顾问,《求学》杂志资深顾问,《中国民办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21世纪教育》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
::八月的厦门,丽日蓝天,艳阳高照。来到厦门翔安文教区,进入南洋学院大门,顿时觉得清风拂面,满目葱绿。南国乔木小叶榕枝繁根密,厦门市树凤凰木挺拔秀丽,具有闽南特色的南洋杉、大王椰子等遍布校区;图书馆旁的百果园里花香果茂,次第开放,香溢校园。在优美的绿化环境衬托下,图书馆、办公楼现代典雅,书香浓厚;学生公寓、创业活动中心开阔舒适,怡然惬意;教学楼、科研实训大楼恢宏大气,巍然矗立;校园内山清水秀、湖光粼粼、花红柳绿,绿化率达70%以上,亭台楼榭碧树掩映,圣人雕塑鲜花簇拥。真不愧为“最美民办校园”的称号!
::厦门南洋学院,一所书写民办教育传奇的大学,一所令许多高中、中专生向往的大学。学校董事长兼执行校长鲁加升,多年来已经习惯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喜迎新生入校、欢送毕业生离校。办学15年来,已经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三万名。他一边忙于学校行政公务工作,处理教学管理事宜,主持参加各种会议,迎送接待八方宾客,偶尔地交替接听着两部手机:校长的电话一直对全体同学及家长公开,24小时开机服务!
::从西北工业大学的副处长、校团委书记到民办大学的掌门人,鲁加升走过的路充满传奇和奋斗的色彩。
::结缘工大
::1979年,刚满18岁的鲁加升参加了高考,被西工大航空自动控制系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专业录取,入校班号为8591班,后改为9591班。
::怀着感恩的心情,鲁加升在古都西安开始了略带神秘色彩的专业学习。多年以后,他对于这个外行听上去有些茫然的术语依旧情有独钟:那可不是小孩在地上抽打着滴溜溜旋转的玩具,而是所有航空航天飞行器及航海舰船、陆路车辆运行掌控方向位置、控制导航的基础!不管现在的雷达微波、卫星声纳多么先进,GPS如何普及,其最基本的原理和最可靠的定位方式,仍然非陀螺与惯导莫属。
::大学四年,鲁加升一直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1983年毕业时,他作为优秀学生干部留校,在校团委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旅程。10月,担任宣传部长;年底,被增选为团委常委;1984年底,年仅23岁的他出任西工大团委副书记。在那火红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启程,哪里都是需要干的事,到处都需要干活的人。人们没日没夜的工作着,没谁去想什么级别、待遇。
::1987年5月,鲁加升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团委书记。那时正是鲁加升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他被评为航空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团干部、当选全国共青团十二大代表。不满26岁的处级干部,在当时的航空部、陕西省和全国高校,都是非常不多见的。
::也许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是一种不甘寂寞的挑战欲望,鲁加升对于他人十分羡慕的仕途前景并不怎么看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沿海特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时,给内地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1989年他夫人调厦门工作,鲁加升申请辞职随行,当时西工大党委书记李保义舍不得放走这株好苗子,经再三劝说商议,把他从党委系统借调到行政,派到学校在厦门办的厦门东方科技开发公司工作,说好两年后返回,学校为其留好了退路。
::情系教育
::从西北内地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从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到经营贸易的业务经理,鲁加升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一开始也没有明确身份和待遇,就从普通的业务经理干起,几个月后他担任了公司副总,还是做贸易跑业务。后来,同是航空系统的中航技厦门公司看中了他的经历,把他调来公司党委办公室工作;两年以后,他又去了国家科委的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当总办主任,并且兼了下属几家公司的执行董事、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1996年他终于离开了体制,自己开办了公司,正式下海创业。
::鲁加升说自己下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校——校企——航企——央企,最后自己做民营企业。做过贸易、餐饮、高科技开发房地产、建筑材料、石材进口等,五花八门,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历经沉浮,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团委干部到一个企业家商人的蜕变。
::经过几年的打拼,鲁加升在商海中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意渠道业已打通,钱也赚了一些,按说就此经营下去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但这时他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前认为非常重要的钱看来并不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些感觉,是和本人的兴趣、性格和爱好密切相关的。怎么找一件累和苦并快乐着的事业来干?厦门适合做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鲁加升在为自己的下一步职业生涯努力思索着……
::一开始听鲁加升介绍自己的简历时,笔者立刻敏锐地联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对了!热播大片《中国合伙人》的主角原型、“中国最富的老师”、“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一问果然不错,俞敏洪是江苏江阴人,和鲁加升一样来自江苏,1980年考上北京大学并留校。不过以前两人并不相识,直到后来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两位同龄的老乡才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如此相类似的情节,也许说明在文化底蕴丰厚、崇尚知识的江浙民间,人们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这也给鲁加升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民办教育,其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批借改革开放赚到第一桶金的民营企业家,或出于情结,或见到商机,纷纷投资办学,可以说中国的民办教育和民营企业几乎是同时起步的。而其命运,也有些类似当下的国企与民企之争,如同偏房所生的子女,不被待见,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其中有些借预收高额学费之际,变相圈钱融资;有的拉名校合作办学,主要是为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制造题材。经大浪淘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民办教育的高潮业已平缓。
::恰在此时,从1998年开始,高等学校开始了扩招,一年百分之几十的增速使得高考录取比例大大提高,中国进入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阶段。本来就在录取顺序上排后的民办高校日子更加难过了。而恰在此时,鲁加升经反复调研,分析思考,毅然做出了把教育作为自己后半生事业的决策。1995年,他和原西工大同事、现西影董事长张宏开始酝酿,形成了南洋学院的第一份可行性报告;1999年设立机构,准备筹建;2000年他发动15位海内外热心教育的企业家、学者联合发起创办了厦门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厦门南洋学院。
::凝心聚力
::鲁加升谈到当时下决心办学的初衷,是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还有就是他做过西工大中层领导干部的经历。大学虽已扩招,但仍有大量年轻人无法就读;企业急需人才,而适合要求具备技能加专业融合的实用型人才很难招到。这种上大学难、就业也难的状况使得民办教育有了用武之地。
::鲁加升立志投身于教育事业,以“办一所负责任的职业大学”为愿景,还在于自己在“985”高校工作多年,对于教育不光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深悟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相对于第一批办学的民营企业家,他和俞敏洪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懂行的人做懂行的事!”毕竟有着从教与从企的多年经历,他比教育家更懂管理,比企业家更懂教育,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000年9月,在福达胶卷(原厦门感光材料厂)的空置厂房里,南洋学院的前身——厦门南洋专修学院的第一批182名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学校当时的启动资金仅有30万元,这点钱对于要创办的一所大学来说,杯水车薪。别说师资、设备,就连临时借用的教室,也付不了多久的租金啊!鲁加升从家里搬来了许多办公生活用品,连沿用至今的招生电话号码,都是自己公司的。第一年下来,学校亏损了200多万!相当于把七八倍启动资金的资金都填了进去,这样的学校能够办下去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鲁加升认准了方向,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了。一方面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决断,另一方面他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民办教育没有行政化的掣肘,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其能够真正说了算数;自己没有师资但可以调动最好的资源,他从西工大请来了老书记李保义出任学校书记,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王公望教授做教务长,请原厦门大学的后勤处长来管理后勤。让最好的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使南洋学院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一流的师资教育。另外,努力进行资本运作,用少量的钱办更多的事,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逐步使财务状况进入良性循环。
::母校西工大给予曾经的学子和员工大力的支持,许多老领导都来为南洋学院服务。原西工大党委书记李保义做了南洋学院的创校书记,在南洋学院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中,有原西工大党委书记、陕西省教委主任周延海,原西工大党委常委、郑州航院党委书记林维钦,原西工大校办主任、宁波大学校长张均澄,西工大校友、原佛山大学副校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孟光等。许多西工大和其他重点高校的资深教授老师来校讲课授业,既发挥了余热,又使南洋学子得到了高水平的教诲。母校老领导和同事们的鼎力相助,使南洋学院这个民办大学从诞生之时就处于一个相当高的起点。
::鲁加升有句口头禅: “一个人能力再大、再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和有用之处,领导者就是要善于发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善集合力。”在他倡导下所形成的相互尊重、平等关爱、宽容真诚、竭诚服务的工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接受过中西教育的学者、企业家,吸引了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吸引了多名来自美国、日本及菲律宾等异国的学者、教师,吸引了一大群来自省内外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汇聚南洋,同挥汗、共耕耘,广播种、喜收获,成为南洋不可或缺的师资支撑群体。
::推陈出新
::作为农村家庭走出的学子,鲁加升的办学初衷缘于孩子,又首先致力于孩子们个性的彰显与塑造。
::他仔细分析民办院校入学新生的特点,首先倡导“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才能立身做事;一个学校要有一点精神,才能久盛不衰。”他把人人耳熟能详的“天天向上”定为南洋精神,以振翼之雄鹰作为校徽标志,并用鹰击长空的形象作为这种精神的诠释与激励。他希望南洋的学生都能像鹰一样,通过在南洋学院的求学、启智、丰羽、振翅,练就腾飞的双翼,磨励翱翔、搏击的勇气和能力。
::他创立了“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提炼出“勤奋、求实、拼搏、向上”为校训,进而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办学之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南洋学院的办学口号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一个命运转折的机会,为城镇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希望”。最初口号里的提法是“落榜生”,鲁加升根据专家意见将其改成了“有志青年”。
::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模式,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南洋学院总是推陈出新,先行先试。在同类高校中,她第一个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第一个与厦门市知名企业长期合作,推广实施日常学生勤工助学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校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免费生教育,开设旅游酒店管理、高级会所管理免费培养班,解除家庭贫困学生成长成才的经济之患,让贫困生不交学费也能上大学。
::这些先行先试之举,使学校免于被贴上与他校雷同的标签,免于落入同质化教育的僵局,能够潇洒运行于高职教育领域。办学不久,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来到学校时差后高兴地说“南洋学院办学时间补偿,起点高,很有希望”。2015年7月23日,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听了鲁加升的介绍后说“南洋学院的一些做法很好,有创新,走在了政府前面,应给与支持”。
::经过几年奋斗,南洋学院逐步树立了自己在民办高校中的品牌形象,得到了社会、民众和政府的认可。2006年,厦门市政府在规划翔安文教区时,南洋学院得以与厦门大学新校区等数所公办高校一起,统一规划基建,构成了厦门的大学城。民办高校得此殊荣,在国内尚属少见。
::有了近600亩珍贵的校园,鲁加升倡导的高起点办学理念,高水准办学方向,高品位办学特色有了实施的条件。通过国际招标,南洋校园由著名的瑞士蕾蒙设计院整体规划设计,采用现代简欧风格,集教字型、生态型、环保型为一体。近千米长、风雨烈日畅通无阻、宽敞明亮的连体大楼,环境幽雅静谧的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多功能的创业中心与大学生活动中心,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教工宿舍,湖光涟漪、绿树成荫、石趣览胜、曲径通幽的校园休闲区,南北风味多样的学生餐厅,标准的现代化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运动场等等,无不渗透着人性化元素。
::从学生一进校,鲁加升就告诫大家:“到南洋来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读书。”似乎有些语出惊人,但他的下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因为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南洋的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
::南洋学院办学最成功的模式是勤工助学。学生从大一开始,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到相关企事业开展勤工助学。南洋学院开办的第一年,就与厦门的五星级酒店签订协议,每当酒店宴会需用服务生时,南洋的学生保证提供。学生得到了实践机会,酒店提供一顿晚餐和十几元钱,晚上统一送回学校。该模式已成为厦门企业的一种临时用工模式和厦门市高校勤工助学的样板。如今,有的世界500强企业一接到订单,周末大巴就开到了学院的大门。中国电信114台在学校设立36个查号台岗位,每天能够让上百名学生得到勤工助学机会。
::学校倡导学生第一份工作应该到四星、五星级酒店当餐厅服务生,培养良好的气质和行为习惯;第二份工作应到大商场当推销员,或到广告公司当业务员,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和为客户服务意识;到第三份工作时,就比较接近以后的就业岗位了。在三年时间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到3-5家企业开展勤工助学或顶岗实习的经历,很多学生毕业时,工作经验比本科生、硕士生都丰富得多。厦门的高级酒店,知名企业如戴尔、冠捷、友达光电等都喜欢用南洋学院的学生。学院与国内外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学生就业协议,每年都有一千余家企业来校招聘人才。在就业难的大形势下,南洋的毕业生不用为此担心。他们在和许多名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竞争优质企业时,毫不露怯,往往在数千人竞聘十几个岗位中取胜而归。现在南洋学院追求的不是就业率,而是就业质量,要让同学们能够到好企业去就业工作。2011年,在福建省公务员局、省教育厅联合组织的全省高职院就业工作评估中,南洋学院位列全省公办民办第一名。
::点石成金
::南洋之“奇”,奇在点石成金。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中学各班级的靠后部分,再集中到一起,使得同学的心理有所压抑。如何鼓舞起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潜能,是学校工作的重头戏。
::鲁加升强调,南洋培养的学生要与众不同,要有职场搏击力和生活奋斗志向。学校采用“知识+品德+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做到“两懂、五会”:管理懂法律、经营懂财务;谈判会英语、营销会公关、办公会电脑、生产会操作、外出会开车。这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必备“硬件”。
::学校给每一个新生双份保障,既要丰满他们飞翔的翅膀,又要给他提供翱翔的空间。从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开始,学校就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和素质磨砺课程,临近毕业时再给予就业指导与择业帮助。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只要来到南洋,南洋就不问出处,不言放弃,总能给他量身定做的自强不息的能量。”
::正因为以爱心对待学子,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南洋学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多年来高居全省前茅,使南洋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生源爆棚。在2013年福建省文理科高职高专批次首轮投档中一次录满,是迄今为止福建省民办超越公办的首例,也创造了全国奇迹。2014年春季高考生源又位居全省所有民办院校第一。省内大热,在外地同样如此,2014年南洋在贵州的录取线超出当地专科分数近100分,安徽的理科线超出111分,文科线居然超出153分!这是在招生指标分别高达100人和40人的情况下发生的,鲁加升不得不紧急增加名额补录。
::2007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学院更名为“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统招院校,由专修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12月,学校高分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在福建省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中排名第一,同年取得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2012年被厦门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支持申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的院校。
::
::学院先后获得“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全国学生就业实力十强民办高校”、“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中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20强”、“全国教学质量与就业双保障单位”、“中国十佳品牌民办高校”、全国“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南洋学子余凯、卢孔锦、赵建志、秦雪丽等,在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勇夺冠军;“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林婕、媒体宠儿叶建凡,虽然身有残疾,但身残志坚,毕业后都曾去了厦门最好的企业工作;创业牛人林清鹏在校开展勤工助学时谋得商机,试手创业,毕业时个人资产已突破500万元。
::还有“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人大代表刘丽,“爱心大使”张良健,“亚洲小姐”冠军王磊,“厦门旅游形象大使”吴捷,上海世博会“十大最美礼仪小姐”邵楠楠,反哺母校100万元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企业在上海挂牌上市的郑智勇,年产值近亿元的“冠军照明”老板吴炳辉,在全国27个城市开设分公司的李斌……一批批学子用他们的业绩,展示了南洋学院的教育成果,为这颗民办高校中的明珠增添了光彩!南洋学院校友和教师早已成为南洋精神的代言人,南洋品牌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地处闽台,面向大洋,学校在当初起名时有什么寓意吗?鲁加升在回答很多人的提问时略带笑意说:“不想叫北洋,不愿叫东洋,不能叫西洋,只好叫南洋了!”虽说创校校董、联合发起人中有六位香港、新加坡人士,当初在起名时也主要考虑是一个比较响亮上口的称呼。他从南洋学院发展的深层面悟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下,国际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发展的基调。2009年率先参加闽台合作项目,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联办专业,交流合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海外院校联系,支持学生在国内修完相关课程后,到国外继续深造。2011年,学校取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12年创办国际学院,向海外留学生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该校已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20余所院校、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师生互访交流已成常态。
::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鲁加升认为:“中国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素质教育,大学必须强化素质教育责任,合力推进,确立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给年轻一代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和报效祖国的愿望与能力”。
::虽说“鲁加升”这三个字已经与南洋学院品牌相融一体,但他并未止步,而是更加淡定与睿智,与时俱进,着眼于南洋的又一个十年。
::“投身教育,就是播种希望”。这是鲁加升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热心教育、投资办学、培养人才的全部意义。“不错,也许做企业,我可能赚很多钱。而办教育,我最大的盈利是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永远的回报,永远的精神享受”。鲁加升还反复说“现在之所以能办一所成功的大学,要归功于母校西工大的培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支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我的博士导师潘懋元教授长期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李保义书记、王公望教授等一大批西工大人的无私奉献”。
::近年来,作为厦门南洋教育投资公司的掌舵人,鲁加升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为南洋学院相关专业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先后启动了主题度假连锁酒店、幼儿园、全日制老年大学三个业务版块。这些项目由于起点较高,定位精准,紧贴高端社会需求,一推出,便赢得了喝彩和欢迎。我们也真诚地期待和祝福厦门南洋教育越走越远,越走越强。
::
::(陈海林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