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工大故事2》——新型空空导弹领军人

发表时间:2020年05月24日 浏览量:

::梁晓庚,1960年6月出生,河南孟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器控制专业。现任中航工业武器系统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导弹院副总师、国家某重点项目总设计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0多年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飞行器制导、控制系统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先后参加并主持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制工作,获中国专利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部级成果奖 10 余项。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名单,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提起梁晓庚,在中航工业系统内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获得过众多的荣誉。面对荣誉,梁晓庚说:“有人说我机遇好,我觉得机遇是国家和单位给予的,成绩是和战友们一起取得的,可国家和人民给了自己太多的荣誉和肯定。荣誉只代表过去,只能说明自己没有虚度时光,我们要面对的是明天和未来,要把这一荣誉作为里程碑,作为为国防事业奉献的动力。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负起我应该负的责任。”
::
在事业中精彩人生
::梁晓庚1960年出生于河南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 岁那年,他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系飞行器(导弹)控制专业,1986 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 年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航工业导弹院屈指可数的青年博士。
::当年和他一起攻读导弹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 30 多位同学中,如今仍在国内从事导弹研究的已为数不多了。他们有的选择了出国,有的下海改了行。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对外协作工作中,也有不少单位以高过当时几倍乃至十几倍的高薪聘请梁晓庚,还有的单位位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面对这些诱惑,他都婉言谢绝了,导弹事业是他无悔的选择。
::30多个春夏秋冬,他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巨大心血,流下了无数辛勤的汗水。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闲娱乐,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为之奋斗的事业,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自参加工作以来,梁晓庚先后参与了多种型号空空导弹总体设计、制导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多种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创造性提出了与红外成像空空导弹控制系统相适应的多模制导规律;参加了制导系统极限环频率超差排故,创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他主持了国产支线客机运 7-200A 襟翼分档控制装置的方案设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适航问题。他参加了第二代仿真系统的设计,负责总控台的调试、试验交付,缩短了研制周期并为国家节约研制经费数十万美元。他创造性地完成了新型导弹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成为高新工程一期航空工业第一个交付部队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在拼搏中丈量责任
::同事们都说,工作中的梁晓庚是个拼命三郎。他曾反复强调,某重点工程要全部实现自主研制,基础差、要求高、困难多,解决这么多的理论和试验问题,如果按部就班地去做,需要数十年的精力,不忙、不拼命是不可能抢在时间前面的。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脑力劳动,梁晓庚的体质过敏日渐严重,因为担心抗过敏药物影响思维,他白天强忍着过敏反应,坚持不吃药。


::梁晓庚自己明白,祖国的国防事业容不得一丝懈怠。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科学的发展是很快的,不学习跟不上形势。我们科研人员更应该多看书,补充尽量多的新知识。这样,在科研上,才能有预见性,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让梁晓庚在困难面前常充满勇于突破的底气和信心。某重点工程早期方案的设计解决不了诸如探测距离近、抗干扰性能低、超大攻角稳定控制等问题,对此,他大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他带领设计团队经过了数年的时间的艰苦攻关,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并在最后的发射试验中以全部命中的好成绩完成定型试验,受到各级领导机关的好评。该项目的完成,在提高我军装备水平、改善我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能力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失败中收获成功
::科研离不开试验,试验就意味着有失败,有危险,甚至有牺牲。套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梁晓庚提出了重点工程研制“成功才是硬道理”的口号。“为了成功,我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梁晓庚和他的同事们已经不记得经历了多少次风险。
::有一年年底,某型号导弹的研制被纳入国家重点计划。曙光就在前头。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首次空中发射试验失利,研制工作被迫中断!
::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型号线上的每一个人,首先受到质疑的是梁晓庚。批评、质问、埋怨,如潮水般向他涌来。梁晓庚并没有慌乱,相反他异常镇静。他和同事们通宵达旦一遍遍地分析数据、查找资料、反复验算、讨论和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新型制导导弹的总体方案是正确的,试验失利表明了设计还存在着不足。他相信以导弹院多年研制新型武器积累的技术实力作后盾,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在讨论新型制导导弹的后期试验要不要继续下去的专家会上,梁晓庚平心静气地回答了专家们的种种质询,诚恳地陈述试验进行下去的必要性和取得试验成功的各种有利条件。经过几个小时的“舌战”,专家们被他缜密的研制思路和解决方案说服,同意恢复试验。
::试验顺利推进,梁晓庚和试验队的同志们再次挺进大漠,进行某型号导弹的最后一次试验。
::随着指挥员发射令下!新型导弹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正在高空中做着逃逸和干扰动作的靶机顷刻化作了一团巨大的火球和烟雾。发射场站、基地指挥大厅以及数千里之外的总指挥部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对于从事过多种型号研制任务的梁晓庚来说,他对型号研制过程的体会可谓“独到”。


::他表示,型号研制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研制初期的顶层策划是型号研制按计划完成的关键。如果不能在型号研制的初期按照系统工程管理的方法开展好顶层策划,把各项需要开展的工作规划好,就会造成研制过程中的缺项,最终使型号研制难以达到完美的状态;事实证明,出问题的地方往往都是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而经过充分论证和试验的环节是不会出大问题的。其次,在项目研制中,试验工作要安排充分,还要对研制工作中必须开展的各种试验进行充分的设计,安排尽可能多的试验项目,在验证主要项目的同时对可能采用的新技术进行验证,促进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此外,型号研制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完整性、配套性,尽可能选用经过充分使用、验证过的技术和产品,对必须采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指标体系给予充分关注,避免因技术、产品不成熟而出现问题。
::在奉献中走向崇高
::为了空空导弹事业,梁晓庚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被大家戏称为每周“10 天工作日”。作为重点型号总设计师,不论大小外场试验他都要到场,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仅 2009 年一年,他先后去试验外场 220 天。这一年的 三分之二 时间,梁晓庚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在大漠中度过的,夏天顶着40-50度的高温,冬天冒着零下 30 度的严寒,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奉献,在尽责!
::有奉献就有收获。 梁晓庚的荣誉纪录也一次次被刷新,而他更关心的,则是中国空空导弹事业未来的发展。


::作为中航工业武器系统设计技术首席专家,梁晓庚表示,空空导弹于20世纪40年代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夺取制空权、决定战争胜负的主战武器。目前世界各国已大量装备第三代和第四代空空导弹,正在积极开展新一代空空导弹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我国空空导弹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我国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PL9和其改进型PL9C,其技术性能与国际上大量装备的“响尾蛇”AIM-9L、9M 基本相当;之后推出的 SD-10 等已属于第四代空空导弹,其性能与国际大量装备的第四代中距拦射空空导弹相当,其发射距离远,进入自导段后能够自主攻击,机动性强,并具备优秀的抗干扰能力。
::现在我国的空空导弹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应用;而未来中国的空空导弹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这一点,梁晓庚更是清楚。
::未来空战将首先实施超视距和中距前半球攻击,最后进入近距大机动格斗;因此,各国都在致力于改进和发展近距格斗导弹和中、远距拦射导弹。同时,世界各军事强国也在制定新一代空空导弹发展计划。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过 50多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技术积累,研究院培养出了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团队、工程团队和技工团队,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体系,配备了成套齐全的科研试验设备和科研试制生产线,形成了一整套设计、试验、试制规范等,这些都为型号研制和试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了空空导弹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王凡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