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工大故事2》——逐梦蓝天

发表时间:2020年05月24日 浏览量:

::唐长红,1959年1月出生,陕西蓝田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知名结构强度专家。现任中航工业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新型“飞豹”“歼轰7A”总设计师,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获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导人才称号,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因为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从事管理工作的缘故,与校友唐长红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这位从陕西秦岭脚下走出来的关中汉子,给人印象是个儒雅、质朴、谦和与率真的人,看不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知名的飞机设计和结构强度专家。
::唐长红1982年7月从西工大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之后,30多年来,凭藉着对祖国航空事业的一往情深以及敢于创新、不甘人后、善于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担当起了研制“飞豹”改进型歼轰7A、运-20大型运输机等国家重大型号的重任。这些“国之利器”的研制成功,使共和国的航空力量和水平令世界刮目相看,同时也使唐长红以“中国造”飞机领军人的身份被业内外人士所熟悉。
::机遇眷顾有心人
::唐长红是1978年恢复高考时搭上改变命运的末班车的那一代人,是“科学的春天”之后破土萌芽的那一代人。
::高考之前,唐长红在农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日子,白天锄地、修路、打土坯,晚上学习。“要干造飞机、造舰船、造原子弹的事”这一理想支撑着他始终没有放下书本。命运的转机终于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而到来,唐长红以全省物理最高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学习飞机设计。在学校,他与来自农村、工厂、部队的年龄差异很大的同学们一起,如海绵吸水般吸取科学知识,弥补“文革”留下的空白。当时用的大多是外文教材,唐长红由此窥见了中国航空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也种下了“奋起直追、自主创新”的种子。
::大学期间,老师反复问:飞机是如何上天的?开始时唐长红和同学们的回答都是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直到后来才懂得:飞机上天需要的不仅仅是空气动力,更重要的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集成。每一个飞机型号都需要上千个单位的技术支持,同时又能够带动庞大的产业链,所以说,航空工业的水平既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基础,也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懂得了这些,唐长红更懂得了即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1982年7月,唐长红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一飞院)强度研究室颤振专业组。工作中,唐长红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需要接触和掌握边缘学科,解决许多假设之外的问题。当时,单位只有一台国产计算机,需要24小时轮班使用。年轻的唐长红总是半夜排班,通宵工作,至今养成了喜欢熬夜的习惯。当时,他既要读很多书,也要抄很多书,不断积累各种知识。


::1988年,重点型号飞机装上飞控系统,在做地面试验时,平尾出现剧烈抖振,一时难以解决。参加排故的唐长红深感焦虑,国外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在他的脑际如一团乌云,积久不散。为了解决这一飞机设计中的难题,当时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业的唐长红,与辅导老师一起倾心进行飞机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研究。经过艰苦探索,他们采用加装“陷幅滤波器”的办法,消除了平尾振动的科研试飞难题。
::此后,唐长红在国内无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于飞机设计阶段就证明了伺服颤振对飞机存在的潜在危险,制定了地面试验匹配方案,并陆续攻克了飞机振动、垂尾和方向舵颤振等试验和试飞中的难题。此外,他还组织实施了全机整体结构应力求解分析,取得了成功,开创了我国对整架飞机进行应力求解的先例。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唐长红逐渐获得了上级领导和业内权威的认可。
::创新才能超越
::世纪之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上级决策研制一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统一、全面提升我军事威慑力的新装备,新“飞豹”飞机位列其中。刚刚四十岁出头的唐长红被任命为该型号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工业内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当时,军委首长明确指示:“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民族的功臣;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历史的罪人。”要知道,国家给定的研制周期只有常规进度的一半,而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对研制部门来说前所未有。
::唐长红和他的总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设计手段上取得突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实际上,选择这条创新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之前,三维数字化设计在国内只在小部件上尝试过,要在计算机上设计五万多个飞机零部件、十几个系统,并实现全机数字化装配。更何况,这一版本的软件又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
::面对来自各方的疑虑,唐长红告诉自己: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的怯懦、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奇迹的产生在于战胜自我。为了实现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新跨越,唐长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攻关组,并和大家一起终日奋战在攻关现场,饿了啃几口饼干,困了轮流在沙发上打个盹儿……2000年9月26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唐长红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次运用最新版的CATIA V5软件,设计出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
::国际航空界震惊了,中国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需三到五年才能实现的设计技术革命。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年成就展上,这一成果引起专家的关注,—些院士伸出了大拇指:这才是正的高科技!而CATIA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达索公司副董事长伯纳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在发给唐长红的传真中竟连用了3个惊叹号,表示惊讶和祝贺。
::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使两年半的设计周期缩短为一年,工程更改单由常规的6、7千张减少到1千余张,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后,该项飞机设计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使得整个航空工业的设计手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接轨。这项成果也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正围绕型号研制,全力推动三维标注、关联设计、协同研制等相关技术,建立了各专业高度并行的设计系统,进一步加快了飞机设计迭代周期,有效提高了研制效率和工程运作能力,实现了飞机设计模式的创新,引领了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的技术革命。
::2007年7月,“飞豹”改进型首度飞出国门,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中,创下了在异国与外方战机协同训演、与外军联合飞行指挥、实施远程跨国机动等多项第一。参加联合军演的各国官兵对“飞豹”战机“投弹精度高、准时到达好、编队好”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当俄罗斯飞行员进入飞机驾驶舱,看到典型的三代航电系统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飞机!”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始终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的突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在新“飞豹”’飞机研制期间,一飞院亟须突破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等关键技术难关,以实现飞机功能的整体跨越。然而,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一飞院,以前别说没干过飞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主控软件的开发,就连一条上天的语句也没有编过;负责研制非航空电子系统监控处理系统的技术人员,对这一系统的了解,竟是从对四个字母的解读开始的。
::面对重重困难,唐长红主持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和构型方案,大胆决策在国内首家选用商用显控系统。可是装上后却调不通,唐长红不改初衷,亲自到相关辅机厂,深入调研,和设计人员一道破解一个个难题。在那段日子里,唐长红把家务重担一股脑交给家人,吃住在工作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脸熬黄了,眼睛熬红了,仍咬紧牙关坚持着。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要决策重大设计技术问题,还需要以型号研制为纽带,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相关院校等六大集团共86家厂、所联系在一起,共同战斗。高负荷的工作,使唐长红在办公时老觉得双脚肿胀。但紧迫的任务节点使得他无法将之放在心上,只是从家里带来一双布鞋,到办公室就换上,好舒服一点……。这一完全由一飞院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经试验验证,性能可靠稳定,顺利成批装机使用,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达到飞机设计国际第三代水平。
::在新机研制中,唐长红力排众议采用35项新材料和新工艺,并提出以动载荷为目标的全复合材料平尾设计方案,取消传统防颤振翼尖配重,利用复材结构各向异性特点,解决了颤振与平尾疲劳裂纹问题;提出以骨架为基础的内定位快速装配技术,主持设计攻关,简化了工装,提高了外形精度,使机翼装配能力大幅提升。
::为避免传统燃油系统设计仅考虑冲击过渡过程和静态性能匹配,而易导致飞机燃油系统存在“地面不振高空振,启动不振稳定振”的现象、进而危及飞机安全等问题,在新“飞豹”电机改进设计中,唐长红从控制理论出发,建立了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分析程序,推导建立了燃油系统射流液面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核心设备输油控制活门进行了改进,成功解决了燃油系统高载振动问题。
::重点项目立项后,一飞院强度所根据需要,准备购进一套强度试验实时监控系统。相关部门通过论证,认为可行,一切手续就绪,只等作为总师的唐长红签字后即可购买。然而却碰了钉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为飞机设计总师单位,必须自主开发相关软件,才能不受制于人。”就这样,在唐长红主抓下,一飞院不仅开发出功能强大的强度试验实时监控系统,而且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强度自动化平台建设。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一飞院强度计算效率和精度获得大幅提高。
::常怀“匠人之心”
::“我觉得设计飞机时要怀有‘匠人之心’。就是要像工匠一样,把飞机做得艺术一些、精细一些。要知道,飞机设计中没有任何环节是可以马虎过去的,必须尽心做好每一件事。”
::作为飞机总设计师和国内飞机总体、强度领域叫得响的专家,唐长红的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
::“飞机设计既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我们做工程就是要抓两头,一是抓顶层,再则是抓细节。作为总设计师,只有自己亲手推过、算过,才托底。”因此,唐长红对飞机设计中的关键曲线、关键数据、关键试验结论,不仅要看、要问、要审,有的还要查找原始方法和原始数据。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便请秘书收集相应书籍,及时充电。他还常常借助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数学功底,推导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计算公式,发现问题后,心平气和地找技术人员讨论,直到对方心服口服。


::“我们要想把飞机安全送上天,我们画的每一条线,出的每一张图,每一份技术报告,提供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有根有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和上天考验的。”“飞机设计中没有任何环节是可以马虎过去的,所以必须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坚忍,尽心做好每一件事。”唐长红总是将这些话挂在嘴边。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航空产品无小事,件件连着千万户,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认真干。
::每次做方案,唐长红总会提醒大家做一个假设:假如我们失败,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审查技术,将这种假设进行反推。这种反推法不但能时刻给设计人员以警醒,而且保证了方案设计的周密性。正是这份严谨,才保证了飞机优良的性能,由唐长红作为总设计师研制的新“飞豹”飞机以其在出勤率、飞行保障条件、试飞量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被官兵誉为“最好用的飞机”,并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忘我的“工作狂”
::唐长红有一句口头禅:不在说得好,关键是要干得好。作为总设计师,在攻关最困难的时候,他总能拿出“攻城拔寨”的思路和方法来。
::2006年,重点飞机燃油导管发现裂纹,该型机在外场全部停飞。“必须尽早解决问题,还飞行员一型皮实耐用的飞机!”唐长红亲自带领相关人员前往外场查找问题,千里车程,他们在讨论声中度过。
::经过细致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一个活门上。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研究相关参数,准确算出活门间隙,进行改进。
::然而,连续多日推导公式、编程都不理想。面对焦头烂额的技术员,唐长红和蔼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我来试试”,便坐在电脑前编起了程序。清脆的啪啪声持续半个小时后戛然而止,一个准确、简洁的程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真没有想到,唐总对具体问题的研究竟然如此深入!”时至今日,那位设计员的言语间还充满了敬佩之情。
::作为一位每天需要面对千头万绪工作的飞机总设计师,唐长红惜时如金。一次从西安前往安康的路上,全程都是山路,颠簸不平。同行的人上车后纷纷闭目养神,唐长红却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由于过于专注,他的额头很快便沁出一圈细细的汗珠,而他似乎浑然未觉,只是隔一段时间下意识地推一推有点松弛的镜架……


::和很多视工作为生命的人一样,唐长红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十多年前他就患上鼻息肉,只能靠手术医治,大夫说最多住两三天医院。然而,妻子多次联系好手术,他都没时间做,直到息肉长满整个鼻腔,并带来严重的头疼、耳鸣,呼吸困难……看着片子,大夫惊讶地说,我从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鼻息肉病人。简直难以想象,你怎么还能坚持工作?!
::多年来,唐长红始终保持着乐于推导公式、做基础研究,乐于和技术人员一道熬夜加班的习惯。只要没有出差,他都会利用晚上时间到各专业办公室转一转,询问项目进展,给出相关建议,往往时针划过午夜12点,工作还在继续。他的身体力行,无形中给予设计团队莫大的鼓舞。而他所带领的团队,也不负重望,仅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五项只有开创意义的项目的研制任务,并赢得了“狼团队”的美誉。
::“为了向国家贡献更多、更好用的飞机,为了带出一支队伍,为了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我今天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事后,当有人问起唐长红如此拼命的原因时,他如是说。
::母校情深
::唐长红长期奋战在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一线,近些年来担任了运-20大型运输机的总设计师。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力量研制的200吨级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具备战略空运能力,目前已首飞成功。
::唐长红虽然很忙,但对母校却是一往情深,对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难以忘怀。2012年3月7日下午,唐长红欣然应允在友谊校区与青年师生一道座谈交流,分享人生心得,畅谈未来理想。“我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给我提过这样的要求,每年最少读一本原著。我也可以很欣慰地和大家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坚持每年读书,没有间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段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唐长红多次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感恩之情,他说:“我以曾在西工大读书作为终生荣耀。”西工大校风中的“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等,给了我很多支撑和帮助。“西工大的校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我在学校学到了实在,学到了工作的技能。”作为曾经的指导老师,87岁的刘千刚教授谈起这位学生,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他分析道:“唐长红的优点,在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学习刻苦努力,同时他真诚相待,处理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唐长红在不断将代表国家航空工业水平的重大专项工程烙上“中国印”的同时,也在完满地实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


::
::(徐澄编写)